首頁
1
最新消息
2
智產新知
3
〈OpenAI GPT-4.1 新模型問世,上下文長度倍增、收費價格更低〉4
https://www.championbloc.com/ CBA創品國際團隊
CBA創品國際團隊 408 台中市文心路一段218號16樓之1
智慧財產權到底是保障創意,還是阻礙創新?這個問題最近再度浮上檯面,因為兩位重量級科技人: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和Twitter共同創辦人多西(Jack Dorsey)聯手公開主張:廢除智慧財產權制度。對多數人來說,這無疑是個震撼的提議。畢竟智慧財產權一直被視為鼓勵創作與研發的保護傘。但在這個資訊高度共用、AI技術成長的時代,我們或許真的該重新審視它的存在價值。【沒有智慧財產權,創新真的會更快嗎?】智慧財產權(Intellectual Property, IP)泛指人類智力創作的成果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,依性質大致可分為四類:著作權、專利權、商標權與營業祕密。它的核心精神就是:保障創作者或研發者的權利,使其能在一定期間內,享有專屬的經濟利益,從而促進創作動能與產業投資。但在馬斯克和多西看來,這個制度已經被濫用,成為大公司占地為王的工具。尤其在科技領域,專利申請幾乎成為壟斷市場的手段,某些企業甚至靠「專利地雷、專利流氓」(patent trolls)的方式打壓競爭者,而非真心投入創新。他們認為,科技的進步應該來自開放、協作,而不是誰先搶下專利權、誰擁有最多法務資源。此外,在AI發展上,當模型訓練涉及大量的圖片、文字或語音資料時,許多企業就面臨著著作權爭議。例如AI模型使用網路上的文章進行語言訓練,到底算不算侵權?這些問題的灰色地帶,導致AI產業發展一再受限。這也是馬斯克與多西主張「放掉智慧財產權包袱」,以加速產業創新的背景之一。【沒有保護的創作,法律如何看待創作者的權益?】儘管開放共用聽起來很美好,但從法律角度來看,「智慧財產權」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法律設計下的平衡工具。它的目的不是讓創作者永遠壟斷成果,而是提供時間有限的專屬權利,換取創作內容最終進入社會大眾共用。例如著作權通常在作者身故後仍延續50年,專利則限時約20年。這些年限設計,讓創作者有足夠誘因投入創作,同時也保證社會大眾最終可以受益於這些知識的釋出。而且,很多創作成果若無智慧財產保障,根本無法吸引投資或資源支援。舉例來說,一家新創公司開發一款新型半導體設計,如果不能保證該技術在未來幾年內受到專利保護,那投資人很可能不敢投入資金。而且若完全廢除智慧財產權,法律上將產生諸多灰色地帶:●使用他人創意是否等同侵權?●無法主張權利的創作者,是否可以請求補償?●法律要如何定義「原創」與「模仿」的界線?這些問題一旦缺乏明確規範,就可能導致「創作自由」變成「剽竊自由」,最終讓真正的創新者反而被犧牲。【專利制度需要改革,而不是全面推翻?】與其將智慧財產權直接廢除,不如針對現行制度進行「精準修法」。目前已有不少替代方案被提出,例如:●推廣開源授權(如Creative Commons、GPL),讓創作者可以彈性設定使用條件;●建立收益分享機制,確保即使他人使用你的創作,仍需回饋一定報酬;●針對科技領域縮短專利保護年限,減少壟斷風險、加速知識流通;●限制非實質研發行為者(如專利蟑螂)申請專利,防止制度被濫用。換句話說,我們應該思考的是「智慧財產制度如何進化」,而不是「智慧財產權是否該消失」。【智慧財產權並非只為了「保護權利人」】馬斯克與多西提出的想法,雖然激進,但正好成為重新檢視智慧財產制度的契機。尤其在AI、區塊鏈等快速演變的領域,法律的反應速度確實不夠快。當新創技術還沒普及,就已經被老制度綁住手腳,這對於科技與社會發展都不利。不過,從法律設計的本質來看,智慧財產權的存在,並非只為「保護權利人」,更是為了建構一個可持續創新的產業環境。唯有在保障與激勵並存的前提下,創作者才會願意投入時間與資源,而社會也才能從創意與技術中真正受益。廢除,或改革?我們也許不能一口斷言,但可以肯定的是:面對未來,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智慧的智慧財產制度。(資料來源:科技新報Tech News) https://www.championbloc.com/hot_513633.html 〈智慧財產權該不該走入歷史?看馬斯克和多西怎麼說〉 2025-04-21 2026-04-21
CBA創品國際團隊 408 台中市文心路一段218號16樓之1 https://www.championbloc.com/hot_513633.html
CBA創品國際團隊 408 台中市文心路一段218號16樓之1 https://www.championbloc.com/hot_513633.html
https://schema.org/EventMovedOnline https://schema.org/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
2025-04-21 http://schema.org/InStock TWD 0 https://www.championbloc.com/hot_513633.html

相關連結:https://technews.tw/2025/04/15/openai-introducing-gpt-4-1-in ...



延續去年推出的 GPT‑4o 多模態模型,OpenAI 14 日推出 GPT‑4.1 系列模型——GPT-4.1、GPT-4.1 mini、GPT-4.1 nano,透過 API 使用。它們擁有更多的上下文長度,「幾乎所有方面」都優於 GPT‑4o,尤其在程式設計和指令處理有著顯著進步。

GPT‑4.1 向開發者開放,同時還有 2 個較小的版本 GPT‑4.1 mini 和 GPT‑4.1 nano。前者價格較親民,便於開發者運用;後者更加輕量,根據 OpenAI 的說法是旗下最小、最快、價格最低的模型產品。

這 3 款模型均能處理最多 100 萬詞元(token)上下文長度,即提示中所包含的文字、圖片或影片能夠容納的篇幅更長,遠遠超過 GPT‑4o 12.8 萬詞元的上限。「我們訓練 GPT‑4.1 可穩定處理整個 100 萬詞元的上下文,我們也訓練它在注意相關文字和忽略干擾方面,能比 GPT‑4o 更加可靠」,OpenAI 在官方部落格文章寫道。

此外,GPT‑4.1 運行成本比 GPT‑4o 低 26%,此一指標在競爭對手 DeepSeek 推出高效模型後變得更受重視。

OpenAI 計劃 4 月 30 日逐步淘汰既有的 GPT-4,OpenAI 在更新日誌稱,近期對 GPT‑4o 的升級使其取代 GPT-4。而 OpenAI 還計劃在 7 月 14 日停用 API 中的 GPT‑4.5 預覽版,理由是「GPT‑4.1 在許多關鍵能力表現得更好或相似,但成本與延遲大幅降低。」

值得一提的是,GPT‑4o 上個月加入影像生成功能,廣受用戶喜愛,其病毒式傳播般的威力導致使用需求暴增,OpenAI 不得不對大量圖像生成需求施加生圖速率限制。「我們的 GPU 快要燒壞了」,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(Sam Altman)曾在 X 發文這麼說。

OpenAI 原定簡化產品藍圖,今年 2 月中旬宣布不單獨提供 o3,並預告數個月後就會發表 GPT-5 模型。但計畫趕不上變化,奧特曼親口宣布,改為先推 o3、o4-mini 並順延 GPT-5。在此之前,用戶搶先看到 GPT‑4.1 問世。

(資料來源:科技新報Tech News)

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